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工具类应用虽为数众多但成功者的寥寥无几。不过,在这些低技术门槛且有较高可复制性的产品中,仍然有一些产品脱颖而出,Evernote印象笔记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今日,互联网短评兔发表评论文章,探讨了Evernote印象笔记的平台策略。
笔记应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需求应用,随手记录、保存所做所想,同步到其他设备,或分享到社交网站,最重要的是,可以非常便利地查询,一句话,帮你管理记忆,在智能化的趋势下,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产品。目前,Evernote印象笔记在全球已拥有5000万左右用户,而其从一开始的策略就是做平台。
一是百宝箱开放平台。目前和印象笔记在该平台上合作的国内产品包括UC、鲜果、Zaker、豆果美食等应用,印象笔记同时也向普通开发者开放接口,主要应用为,一键保存阅读的内容。这是一个较实用的功能,但前提是需要有印象笔记帐户,所以这实际是一个增强已有用户粘性、而非大量吸引新用户的办法。
二是覆盖更多日常生活服务。从最开始的只有笔记,到后来的圈点、食记、人脉、墨迹,以及自主开发的浏览器插件,印象笔记正在覆盖更多日常生活服务,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但同样令笔者质疑的是,以笔记的形式来记录这些行为,是否是最佳模式,是否能创造最佳用户体验。比如记录分享食物,更多人倾向选择美食社区应用;再如人脉记录,36氪联合创始人王壮曾表示,“互换手机拍照记录他人的方式,可能不大适合中国人的社交习惯。”
让这家高富帅硅谷公司不急于将产品复杂化的底气是,有巨额融资和增值服务的支撑。以Evernote印象笔记为例,如果按已公开的比例4%计算的话,推出到目前营收大约3000万人民币,是一个可观的数字。目前,国内印象笔记团队做的更多是品牌运营和推广,在和有道云笔记等国内免费、更具中国特色(如手写笔迹)笔记应用的竞争中,如何建立自己的壁垒,考验团队的创新。
最后,据笔者的观点:1,Evernote最终的主业,肯定不会是笔记、食记等应用,这些只是前哨,云计算是最终主业;2,Evernote看似toC,最终toB更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