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云计算毫无疑问是一个飞速发展变化的领域,其定义、内涵外延、分类都在不断的演进过程之中。在市场的高速成长期,当然免不了一些盲目追新的参与者,以及擅长在新兴市场捞一票的投机客混迹其中,这也就成为云计算产业乱象频生的主要原因。
在这其中,标准的缺失一直是困扰云计算市场与用户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种标准的缺失在中国云计算市场所引发的负面效应更为明显,因为对云计算定义的众说纷纰内涵与外延辨析不清,外加各方受到利益驱动,国内云计算市场局部性呈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状况,人云亦云的附庸风雅和故弄玄虚的云山雾罩此起彼伏。
有关云的标准无疑是一个宏大的话题。但事实上,云计算的定义就是一种标准,也可以说是“标准中的标准”。要树立完善的云计算标准体系,首先要明确其自身的定义。在现阶段,NIST(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所给出的云计算定义得到了工业界和产业界的广泛认可,虽然这一定义并非完美无缺,并有待进一步补充完善。
NIST是这样定义云计算的:“云计算是一种能够通过网络以便利的、按需付费的方式获取计算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等)并提高其可用性的模式。这些资源来自一个共享的、可配置的资源池,并能够以最省力和无人干预的方式获取和释放。这种模式具有5个基本特征,即按需自助服务、广泛的网络访问、资源共享、快速的可伸缩性和可度量的服务。同时,云计算还包含三种服务模式,即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以及四种部署方式,分别为私有云、社区云、公有云和混合云。
最近一段时期,的确存在各种机构实体与企也借云计算名义圈钱、圈地的诸多怪象,相应的认识误区和盲从行为也呈现出日趋扩大化的态势。
许多以“云计算”冠名的项目并不具备典型云计算的基本特征,或者是铺张建设基础设施,但云服务的运营和交付方式并不明晰。一片繁华中,云计算市场在理性发展和规范性方面仍然表现得相对混沌和迷茫,这一状况在国内云计算市场更为典型。
要让市场发展回归理性道路,完善的标准化体系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引领手段。而云标准化对整体云计算市场的推进作用还不仅限于此,基于开放标准的跨云互联与集成,能够为不同层级的云计算消费者带来互操作、效用服务、增值服务等诸多收益。
成长路径似曾相识
在数十年的企业IT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经历过各式各样的应用孤岛或者业务竖井,IT整合、企业应用集成一直是IT技术进化的重要课题,人们一直在努力通过业界标准和通用技术构建融合的企业信息平台。这些从孤立走向互联与集成的诉求在云计算的世界同样存在。
伴随着各式各样的云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陆续被导入使用,云计算世界也将在未来形成鳞次栉比的竖井。我们将会看到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社区云、SaaS、PaaS、IaaS、NaaS(网络即服务)、CaaS(通信即服务)等不同类型的云或云服务模式并存,同时IT环境中仍然保留有传统的物理环境和预配置应用。
从分散的信息孤岛到集成化的应用体系,曾经上演的故事有望重现。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导入不同的云的过程中,面对多种类的云应用,企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企业IT应用的混合交付问题。
“IT应用自身的集成与互联集成需求”通常是驱动相关领域标准化进程前行的最重要动力。在云计算领域,云互联之后所带来的深层次业务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士关注和思考。有分析人士预测称,互联云(Intercloud)将在未来成为现实。其发展轨迹可能与互联网类似,在业界标准的促进之下快速崛起并普及。
这意味着云的标准化过程可能似曾相识,在集成中建立并完善标准的故事会再次展开。以强烈的连接需求为推动,孤立的云之间将会借助相关标准展开集成。事实上,这一进程已经被开启,云集成领域在现阶段精彩已现。为了消除云中孤岛,为了应对“混合IT”(Hybrid IT)的现实挑战,我们需要张开双臂迎接互联云的到来。
为了解决云的互操作性、迁移和相互间联盟信任的问题,我们需要建立云计算的标准体系。实际上,这一进程已经开始。而在这些需求的引领之下,云集成正在成为快速崛起的新兴技术领域。
云标准百花齐放
开放是标准的必需。要实现云之间的互联,不同类型的云或云服务需要基于开放的标准和协议,需要具备互操作、可迁移、可治理的基本属性,以及移动化、联盟化及可视化的特征。
目前,以“互联云”为实践目标的相关云计算标准制定工作已经启动,业界也越来越认识到标准对于产业引导的重要性,主流的IT标准化组织已经展开相关工作。
泛云计算标准制订者阵营包括ISO/IEC、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TU(国际电信联盟)、Open Grid Forum(开放网络论坛)、SNIA(全球网络存储工业协会)、DMTF(分布式管理任务组)、OASIS(结构化信息标准促进组织)、The Open Group等知名国际标准化组织,也有NIST(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ETSI(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等国家或区域性组织,以及CSA(云安全联盟)、Open Cloud Initiative(OCI)、Open Cloud Manifesto(开放云宣言)、ODCA(开放数据中心联盟)、Global Inter-Cloud Technology Forum(全球互联云技术论坛)等新成立的云计算标准制订机构。中国方面,CESI(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也参与其中。
NIST所给出的云计算定义对云计算标准进程的推进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目前,OCCI(开放云计算接口)、CDMI(云数据管理接口)、CIMI(云基础设施管理接口)、OVF(开放虚拟化格式)等标准得到了业绩的广泛关注,其中OVF已经成为正式标准,OCCI、CDMI、CIMI也有望成为正式标准。
另外,还有一些新的标准表现活跃,例如SCIM(简单云身份管理)、TOSCA(OASIS云应用的拓扑与编排规范)。(附文中列举了现阶段一些积极推进云计算标准化的组织及其发布的相关云标准)。
安全性方面,CSA(云安全联盟)陆续发布了Cloud Audit(云审计)、Cloud Controls Matrix(云控制矩阵,简称为CCM)和Consensus Assessments Initiative(一致性评估计划)。CSA在2009年成立后一直致力于构建云计算环境下的最佳安全解决方案,目前该组织已经成为全球云安全的核心力量。
除了以上可见标准,还有一些框架以及参考架构对云计算的标准化会起到促进作用。目前,ITU推出了功能云参考架构(Functional Cloud RA)、NIST和OpenGroup推出了云计算参考架构(Cloud Computing RA),DMTF也发布了云管理的参考架构(RA for Managing Clouds)。另外,ITIL这样的传统IT服务管理最佳实践、Frameworx电信业务架构最佳实践也对云计算标准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参考指导性。
与各大标准化组织如火如荼的行动相映衬的是,云计算市场已经拥有了一些事实标准。例如由Amazon Web Services开发的AWS API和由OpenStack社区提供的API集合Openstack API。值得注意的是,Openstack社区希望通过标准化的API集合终结厂商锁定,允许企业在自身开发的私有OpenStack云和其他任意的公有OpenStack云之间随意迁移工作负载。这些事实标准伴随其制定者——大型云服务商服务范围的扩张而发展壮大,同时相关的法律规范也因为用户对云服务法规遵从性要求的提升而不断成熟。
互联云打开价值新空间
从局域网到互联网,网络连接的价值被推升到了新的高度。基于开放标准框架,互联网的市场价值快速攀升,迅速成为引领产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云计算标准体系所致力于营造的互联云也有望重新演绎同样的精彩,通过基于标准的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社区云之间的互联与集成,云计算模式有望衍生出更多的业务价值。
“更自由的客户选择,解除厂商绑定”是云标准制订的重要目标,也是其成熟应用后能够为云的消费者所带来的最直接收益。例如,企业可以灵活地将一些应用从私有云中剥离出来,转移到外部的公有云平台;企业也可以方便地更换公有云的服务供应商,例如从Amazon云服务迁移到Google云服务。
虽然目前一些云服务供应商也提供一些基础的云服务迁移能力,但是由于相关标准尚不够完善,企业仍然面临迁移过程复杂、数据安全保障不足等问题。
在标准的支持之下,第三方增值服务商势必将获得大战拳脚的新天地。在具备充分互操作性和迁移性的云环境中,用户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增值服务。
云的互联与集成还将衍生出许多新的附加价值。可以想见,在互联所产生的巨大应用纵深之中,存在着太多有待发掘的商业机会。
围绕企业应用在云之间的移动,计算资源的合理分配、自动化管理与迁移、云服务集成后的统一交付都是大有可为的领域。
前景虽然无限壮美,却仍要从脚下做起。对于尚在起步阶段的云计算标准化进程而言,与市场和用户的紧密互动将对自身的完善和成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权威标准化组织和云计算领域大型供应商之间更为深入的合作,也将在推进标准化进程的同时,兼顾云计算标准化体系的独立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