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中国物联网发展报告(2012-2013)》蓝皮书发布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2-12-29 23:21:50   浏览:8112次  

导读:专家提出:我国要素市场化程度不高,特别是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是造成物联网产业发展中缺乏资金支持的重要原因。要解决物联网产业投融资问题的关键在于,运用市场化机制吸引、集聚社会资金参与物联网发展,并在产业和社会资金之间建立有效的金融制度安排。...
  专家提出:我国要素市场化程度不高,特别是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是造成物联网产业发展中缺乏资金支持的重要原因。要解决物联网产业投融资问题的关键在于,运用市场化机制吸引、集聚社会资金参与物联网发展,并在产业和社会资金之间建立有效的金融制度安排。

  光明网北京12月29日电(记者李瑞英)《中国物联网发展报告(2012-2013)》蓝皮书发布会,2012年12月29日在北京大学举行。我国数十位知名专家学者和中央办公厅、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农业部、铁道部、交通部、商业部、教育部、国土资源部、海关总署、中国卫星导航位置服务协会、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单位的领导和有关大专院校、相关企业领导等百余人出席发布会。

  北京大学校长助理黄桂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思敬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有关领导到会致辞。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歧、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龚六堂、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王笑京、福建省新信息化局副局长林立、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常务副会长苗前军、商务部信息中心主任洪国强、福建海西物联网研究院院长张全升等专家分别就《物联网与金融创新》、《我国“十二五”宏观经济分析》、《我国智能交通现状与发展战略》、《福建省产业发展现状与战略布局》、《我国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发展规划》、《云计算与电子商务》、《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等作专题作演讲。

  专家指出,应当运用市场化机制集聚社会资金,以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专家说,2010-2011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迅猛。但物联网产业投融资存在着债务融资困难、资本融资不足、投融资分配不均、不同市场主体对风险认识存在明显偏差等诸多问题。我国要素市场化程度不高,特别是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是造成物联网产业发展中缺乏资金支持的重要原因。要解决物联网产业投融资问题的关键在于运用市场化机制吸引、集聚社会资金参与物联网发展,并在产业和社会资金之间建立有效的金融制度安排。

  蓝皮书指出,物联网概念距其首次提出已有十余年历史,作为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的代表,物联网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的关注与日俱增,是各国近些年产业政策支持和投入的重点。我国物联网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从技术层面来看,我国物联网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在国际标准的制定方面,我国已成为主要的发起国和主导国;在物联网基础设施方面,我国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率高,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经过几年的技术和市场培育,加之我国在物联网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可以预见物联网即将进入高速发展期。但也面临着来自技术、标准、规模等诸多方面的挑战。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资金的支持。如何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既是物联网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又是破解物联网产业发展一系列难题的突破口。与传统产业相比,物联网是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投入。同时,高风险和收益不确定等特征更加大了物联网产业融资难度。2011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2600亿元(不含应用层),与巨大的产业规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物联网投融资规模较小,2010-2011年我国物联网投融资涉及金额为23359亿元,还未占到产业规模的10%。具体来看,物联网产业投融资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物联网产业债务融资困难。物联网难以获得银行提供的信贷支持、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现行固定利率机制也是限制物联网融资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物联网产业资本融资不足。我国资本市场门槛较高、缺乏合理梯度等因素,限制了物联网企业的融资。第三,物联网产业投融资分配不均。第四,物联网产业化过程中各参与主体对风险的认识存在明显偏差。


  专家给出解决物联网产业投融资问题的措施:第一,要建立健全利率市场化机制。首先,充分贯彻“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其次,建立合理利率市场结构,增加货币市场工具数量和品种。最后,利率市场化要分步渐进实现,为物联网投融资提供安全保障。第二,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这包括:更加重视证券市场对物联网产业发展全过程的支持作用,特别是宽松规则市场(如二板市场)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作用,以及主板市场与宽松规则市场间的衔接。有限度地利用银行贷款支持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避免不加节制地使用贷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资本市场应具有对物联网技术项目进行重组的能力,以便在项目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地进行债务、产权和管理等方面的重组,减少宏观层面的损失。由此而形成的要求是,在资本市场中应及早建立对物联网产业具有重组能力的管理公司和投资银行。第三,大力发展多元化投融资形式。包括:(1)加强商业银行支持。通过物联网重点示范项目建设,为银行对物联网产业提供信贷支持建立保障,加强银、政、企三方合作;通过政府补贴担保等多种形式,鼓励银行对物联网技术产业化项目、试点示范工程以及为物联网产业发展配套服务的平台建设项目予以重点信贷支持;鼓励银行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体系,加大银行信贷资金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全面发展。(2)大力发展专项定位基金。在加快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方面,坚持产业为本、金融为用,不断完善投融资体系,提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透明度和市场化程度,科学安排科技发展专项基金,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不断创新和完善银政企合作模式,引导产业和金融充分融合。(3)推动风投私募加入。要推动风险投资和私募加入物联网产业,我国应积极开展物联网产业示范应用,以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先导应用为引领,开展应用模式的创新,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形成通用、标准、自主可控的应用平台,加快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促进应用、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4)引导相关企业上市。要鼓励并引导物联网企业上市融资。快速有效地实现物联网产业应用层时期的融资,避免资金链断裂,使物联网产业实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5)推行政府优先采购。政府采购在鼓励技术创新方面有着与生俱来的功能优势。同时,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对广大自主创新型企业而言也是一种鼓励和示范,能够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培育更广泛的内需市场。第四,完善诚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要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征信系统建设与信用等级评价,不断完善信用法规制度,逐步建立以信用登记、征集、评级和发布为主要内容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形成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社会诚信体系。第五,充分发挥政府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作用。政府应当制定物联网产业化发展规划及相关支持政策,明确物联网产业的总体目标、发展思路和战略定位,形成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在此基础上,政府应进一步做好物联网产业的信息发布、政策咨

  询、项目受理、技术服务、配套对接、平台聚焦、绩效评估等,促进物联网产业应用成果发展。

  据了解,去年5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联合天津星通联华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院等单位,邀请我国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业内专家学者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系统论述物联网理论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著作,也是我国最权威的相关技术咨询报告《中国物联网发展报告(2011)》蓝皮书。首部蓝皮书的出版,在国内物联网行业中引起很大反响。今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继续与天津星通联华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院、福建海西物联网研究院合作,再次汇集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继续跟踪、分析国内外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编辑出版了《中国物联网发展报告(2012-2013)》蓝皮书。这部蓝皮书由邬贺铨、刘伟任总顾问,何积丰、王思敬、王笑京为顾问,黄桂田、龚六堂、张全升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该蓝皮书进一步对物联网与经济社会、产业结构、资本市场、金融创新、国家相关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同时对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智能电网、地质灾害、食品安全、农产品流通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物联网发展也进行了阐述。今年出版的蓝皮书较去年蓝皮书在理论技术与应用、资本市场与产业的结合方面,又有新的涉猎与建设性论述。

  蓝皮书指出,物联网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是信息产业领域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和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是加速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的催化剂。物联网产业不仅和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也密不可分。加速推进物联网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对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建设创新性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我国物联网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产业链。党的十八大绘制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特别是随着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面临着空前难得的发展机遇。只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聚焦产业应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大力推动自主创新与新时期的国际合作,坚持技术标准制定与产业发展并举、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形成大的产业集聚,我国的物联网产业就一定能够加速腾飞,使我国从物联网的应用大国向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强国迈进。专家特别强调,《中国物联网发展报告》的连续出版,将不断引领全行业科学、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为推进我国物联网产业的腾飞作出新的贡献。

赞助本站

相关热词: 物联网 安全 智慧生活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5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