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作为高科技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从第一个机器人在美国问世,到如今近50年的时间里,世界各国都前赴后继地奔跑在研究、利用智能机器人的这条路上。不过,作为一个科技含量最高的行业,它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似乎还有点儿远。
然而,随着苹果的系列设备iPhone 4S、iPad3以及iTV等在国内市场的大规模销售,其新增功能“Siri” 让其化身成为一台智能化的机器人,而智能机器人这个行业,一下子走上了台前。
智能机器人行业“百家争鸣”
在Siri发布之前,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主要是智能客服机器人以及用于娱乐目的的聊天机器人。据Gartner在2011年初的分析报告中指出,截止2011年初,全球智能客服机器人系统服务商就有大约36家,其中包括:eGain公司、H-care公司、Artificial Solutions等,它们所服务的客户超过上百家,遍及电信、金融、零售、公共事业、政府、制造、媒体、电子商务、旅游、汽车、外包、科技以及服务等各个行业。
Siri的备受热捧,让各大企业从中嗅到了商机,开始纷纷转向对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据悉:eGain已经推出了基于电话语音交互的智能客服机器人。国际搜索巨头谷歌的Voice Action和近期推出的知识图谱,也在从不同的层面切入人工智能。
而在国内,抛开一直稳扎稳打专注于人工智能、占据智能客服90%市场的小i机器人不说,搜索公司百度、搜搜、搜狗等作为防御性战略,都在准备智能机器人方面的相关储备。传统语音厂商科大讯飞、移动客户端开发者等也陆续推出各类“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来抢占先机,以求获得更多的市场认同。
但与各大厂商纷纷采取积极行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关于机器人、关于智能机器人、关于语音机器人,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都没有统一的概念,而再进一步说,机器人是如何实现智能化?行业发展的前景如何?这些问题,不要说大众,即便是行业内的人也存在着不少的疑惑。
何谓“智能机器人”?
目前,关于这些概念,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智能机器人技术是一种让机器实现像人一样“能听会说、自然交互、有问必答”能力的综合技术;智能语音机器人是智能机器人的一种,用语音交互的方式替代了文本交互,增强了信息输入方式后,就能和更多的设备进行整合。
我们不妨借助“Siri”来进一步明晰这些概念。简单的说,苹果的Siri=语音+智能机器人。语音部分由苹果在2010年整合的全球最大的语音识别软件公司Nuance来实现,而国内这一块做的最出色的是科大讯飞;而负责智能分析的智能机器人部分则有苹果收购的Siri来负责,在国内则以小i机器人为代表。说的更直接一点,语音部分相当于一个人的“耳朵”,而智能机器人部分则相当于人的“大脑”,“大脑”识别、理解“耳朵”传入的信息,加以分析、处理,并作出反馈。
而让这个机器的“大脑”能像人一样思考,并非易事,它涉及到自然语言处理、语义分析和理解、知识构建和自学习能力、大数据处理和挖掘等前沿技术领域,并需要整合多种信息承载形式(如文字、语音、体感等)的通信和识别等能力。
所以,想在这个行业有所建树,绝非一朝一夕的事,必须通过长时间的技术积累。不过,在这个领域,国内的企业并不落伍。目前,已是全球最大商用规模的智能机器人——小i机器人,早在2004年便已问世。当时,世界上很多智能机器人还只是实验性产品。如今的小i机器人已经被市场培育超过10年,据小i机器人总裁袁辉介绍说:“经过十年的坚守,我们沉淀了全球最大的中文行业知识库,并且拥有最先进中文智能对话引擎。只要在前端加上语音技术,就可以提供智能对话服务。实际上,我们已经这样做了。”
另据了解:目前,小i机器人有超过1亿的用户量,对话量每年超过100亿次,客户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先后出现在MSN、QQ、短信、网页、智能手机等多种平台上,已经能够提供聊天、天气、音乐、地图、百科、游戏等上百种服务。在国内,小i几乎成了智能机器人的代名词。
亟需标准出台 理性引导
事实上,我国在智能机器人的现实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就目前,这种整体行业状况技术不统一、监管不规范,必会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埋下隐患。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何华灿教授就曾说过,当前国际人工智能领域已将“给机器人设计制造者立法”提上了日程,希望能以此来约束设计者和使用者们合理合法、安全善意地使用机器人。而在国内,面对即将爆发的应用市场,这样的呼吁更值得关注。完善行业准则、制定行业规范,让人工智能的应用延伸到更多领域,更好的为人类服务,这不仅关系一个行业,更是关系整个国家发展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