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4地址枯竭,全球互联网技术亟须向IPv6转变。而现实情况是,对IPv6地址的渴求并没有完全激发互联网各环节企业自发地全力部署IPv6技术,因为市场还没有完全觉醒。
为实现《关于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2013年“制定大规模公众网络由IPv4向IPv6平滑演进过渡的方案及2015年“实现IPv4和IPv6主流业务互通”的目标,11月12~14日,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终端设备商、商业网站、软件厂商等相关企业参与了IPv6过渡技术国际测试。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专项一处处长文剑认为,这次测试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全面商用部署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和产品基础。CNGI(下一代互联网)专家委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此举还推进了IPv6过渡技术的产业化过程。
IPv6公测凝聚产业共识
测试结果表明,设备的产业化程度提升,IPv6过渡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据悉,在此次由CNGI专家委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清华大学、天地互连公司联合承办的测试活动中,共计39家单位、61款设备参加了测试。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副院长、CNGI专家委秘书处秘书长刘多介绍,此次测试了路由交换设备、网关设备、接入服务器等,在搭建的测试验证环境中还包括认证鉴权系统、DNS系统、网络管理系统、DHCP服务器、计费系统、安全设备等。参加本次测试的过渡技术、标准和方案包括隧道技术:DS-Lite、6rd、LAFT6、Lightweight/Public 4over6、4over6;翻译技术:NAT64、IVI、BIH/PNAT等。采用的终端操作系统包括Win7和Win8、Linux、Android 4.1.1、iOS 6.0等。
“从测试情况来看,关注过渡技术的国内外企业数量显著增加,过渡设备的产业化程度明显提升,三大运营商的过渡路线逐步明晰,设备制造商开始重视对过渡技术的支持。这为IPv4向IPv6的过渡和互通增进了共识,增强了信心。”刘多表示。
邬贺铨认为,测试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证明IPv6过渡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解决方案在现网中已经得到一系列的部署并得到很好的验证,我国也在该领域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方案并得到国际标准的认可。在产品化方面,主流设备制造商的研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些过渡产品也在运营商的现网中得到验证和测试。
运营商IPv6过渡路线明晰
三大运营商对IPv6过渡技术做出了更多探索和实际行动。
IPv6过渡技术的主要推动者注定在网络运营环节。相比设备终端和应用这两端欠缺市场价值动力,运营商的整体实力和肩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都促使他们在IPv6过渡技术做出了更多探索和实际行动。
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网络研究部部长陈运清介绍,经过8年的积累,中国电信于2009年真正启动了IPv6过渡技术的商用试验部署,在骨干网和长沙、江苏部分城域网开展了以双栈和主流过渡技术为主的现网试验,评估了现网180款设备、支撑系统对IPv6过渡技术的支持。“现在,中国电信在1个试点区域可以实现IPv6用户的开通、使用、业务计费和运维保障。”陈运清说。
在抓住下一代互联网的机遇上,中国移动的时间表非常明确。中国移动技术部副总经理魏晨光表示,到明年,中国移动会在大概10个省完成网络改造,推出多款支持IPv6的LTE移动终端,发展300万IPv6用户。2014年~2015年,实现全网升级,同时也逐步实现所有自有业务全部支持IPv6。2016年以后是全面应用期。
在终端上,中国移动联合产业界推出了4款支持IPv6的TD-LTE芯片,目前正在开发支持IPv6的TD-LTE手机、MiFi数据等终端。同时,在现网9省规模试点,升级4大业务基地,准备10省试商用。而在TD-SCDMA终端的设备支持上,中国移动联合了联芯、中兴等厂家推出了2款支持IPv6的芯片和手机原型,填补了国内外终端产业的空白。
同样,中国联通也已经开始了循序渐进的IPv6专项试验。中国联通集团技术部副总经理兼物联网办公室主任马彦介绍,中国联通选择了10个城市进行试点,预计在2013年底实现不少于300万户的IPv6的宽带接入。在骨干网上主要开启了双栈。在城域网上,采取双栈6RD、DS-Lite等隧道技术。接入网上初期维持原有两层透传方式,后期结合业务需求逐步支持IPv6。在业务上,新试点城市将开展IPv6的业务支持,同时要在部分的试点开展移动网的IPv6技术支持。“在IPv4和IPv6联网共存的时期,用户对所有网络和所有内容资源能进行访问是我们最主要的目标。”马彦说。
需重点解决终端和内容瓶颈
三大运营商对突破终端和内容瓶颈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
IPv6的演进包括终端、网络和应用(内容)3个环节,而困难在终端和应用两端。
目前安卓和苹果应用数量均超过70万,完全靠开发人员升级IPv6难以实现。魏晨光认为,在终端中安排BIH模块,为应用软件提供IPv4地址,可避免大量应用软件升级IPv6,并将其翻译为IPv6后在网络中传输,实现流量向IPv6的迁移。“基于这样一个理念,中国移动制定了RFC6535这个开源开放的双重翻译技术标准。”他说。
陈运清认为,从现网部署的角度来讲,需要考虑到它的部署方式。现在集中式和分布式两大类部署方式各有优点,需要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看他们有什么样的用户群,适合什么样的迁移和应用场景。“我们感觉整个家庭网关和局域端的配合是过渡技术的关键。”陈运清表示,“在端方面,要推进家庭网关和手机,让它们更好地支撑IPv6。”
而在云侧,中国电信和清华大学共同研发了一种翻译技术,使网站业务平滑迁移。“这项技术应用以后,例如支持IPv6移动手机的用户,如果暂时不能访问IPv6信息源,那么他可以通过这个设施访问IPv4信息源。”陈运清介绍,目前中国已经有8个主流厂家包括华为、思科等实现了这个技术在主流设备中的内置,并且实践了多个门户网站IPv6的迁移。
而为了解决面向全场景的IPv4和IPv6的互通问题,中国联通提出了一个建设性的方案——增加一个互通网关。互通网关部署在双栈网络的边缘,实现了IPv4和IPv6的双向访问连接。它可自动识别流量,实现快速转换,无缝互访。在马彦看来,无论是普通的宽带用户,还是中小企业用户,以及专网或者是数据中心,都可以通过互通网关实现无缝互联和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