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稻田里装上传感器,就能感知庄稼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以及光照等指数;坐在家里,可以远程控制水利灌溉等系统,营造最佳的生长环境;在鱼塘中放入传感器,可以记录养殖水体的溶氧量……业内专家指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农业领域里的一场革命,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方向和重要标志。
物联网让农业生产实现自动化远程化
“以前传统种植时,基本依靠人力,累死累活不说,还容易判断错误。现在全交给物联网了,工作人员通过物联网收集数据,可以及时浇水、通风。”安徽合肥市一个草莓种植基地的负责人沈女士告诉半月谈记者。
农业物联网是通过物联网技术,获取农作物生长、农民生活、农产品生产流通等信息,提升农业生产、管理、交易、物流等各环节智能化程度,以实现环境可测、生产可控、质量可溯,增产增效,降低成本,质量安全。
伴随着我国物联网由起步发展逐步进入规模发展的阶段,物联网技术开始在各个领域得到运用。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市将农业物联网列为重点示范项目,在水产规模养殖、果园管理和农产品质量追溯等方面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试点。
安徽省新农村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吴仲城介绍,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的应用有两大方面:一是在种养大户等市场化、组织化程度高的市场主体中进行试点、示范;二是从全省层面构建农业生产指挥调度平台,帮助政府、部门掌握情况,为基层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主要是做好四情监测,包括苗情、墒情、病虫情和灾情。通过传感器获取环境温度、湿度等农作物、养殖物的生长状态数据信息,对生长情况及时作出判断,合理施肥、栽种养殖,从根源上减少农药使用次数,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
农业生产中的信息革命
“今年,我们重点推广了智能养殖系统,通过安放在水中的传感器,远程获取水体指标并遥控,更加科学了。”天津滨海新区塘沽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告诉半月谈记者,天津滨海新区正在打造涵盖产品质量安全、森林资源、林业有害生物和野生动物资源四项监测内容的数字农业系统,为农业主管部门提供各类农业生产的指标数据,做出更加准确的分析与决策。
据了解,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在商业零售、物流、环境监测、生物医药、智能基础设施等领域已广泛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大田农作物精准生产、灌溉施肥控制、畜禽水产精细化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等方面居领先地位,有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尤其是欧美国家,因为农业生产以大企业大规模为主,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起步早,农业自动化程度比较高。
吴仲城指出,随着国内规模化农业企业逐渐增多,而人力成本越来越高,自动化设备和农业物联网的普及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物联网应用是一种生产管理方式的转变,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生产、管理、交易、流通每个环节,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确保农作物生长,还可提供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与安全。
破解推广难题
尽管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但推广还面临多重困境。
“首先是传统种植习惯很难在短期内改变,当前主要是依靠政府部门在推动。”据安徽省农业委员会主任张华建介绍,目前主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植养殖大户作为试验示范的重点。“因为他们是规模化生产,智能化操作的需求更大,以点促面,以小网促大网。”
“其次是技术难题,当前的农业物联网技术距离低成本、高性能的监测技术还有差距,比如土肥监测技术,由于土壤成分复杂,目前在线监测的成本很高,国内采取的主要是取样在实验室里化验,耗时且低效。”吴仲城介绍,由于农业应用对象复杂,信息获取及监测技术的成本较高,加上没有技术标准体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物联网的快速推广。国外一些专家已经实现了在线监测,边收割边进行土肥监测,了解土壤情况,为下个季度的栽种做好准备。
“农业物联网可以发挥很大作用,但现在条块管理的特点难以形成系统有效的产业链。比如物联网在食品追溯体系上的应用,由于生产流通等环节管理不同,造成推广难、效益低等问题。”吴仲城建议,我国应尽快建立适应物联网新技术的现代行政管理模式,加大其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