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第三次工业革命”忽悠谁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2-07-23 17:35:12   浏览:27145次  

导读:在全球经济再度面临探底风险之际,有关新经济能拯救人类的传说再度热闹起来。最新的版本叫做第三次工业革命。可不论怎么看,这些被四处兜售的概念,都让人想到旧时代街头卖大力丸的吆喝,听上去诱人,吃下去不但不能救人,反而可能害人。 这个最新的理论并不...
  在全球经济再度面临“探底”风险之际,有关“新经济能拯救人类”的传说再度热闹起来。最新的版本叫做“第三次工业革命”。可不论怎么看,这些被四处兜售的概念,都让人想到旧时代街头卖“大力丸”的吆喝,听上去诱人,吃下去不但不能救人,反而可能害人。

  这个最新的理论并不复杂。美国一位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在他的新书中称,互联网与新能源的结合,将会创生出新一轮工业革命这将是人类继19世纪的蒸汽机和20世纪的电气化之后的第三次“革命”。

  上世纪90年代,比尔·盖茨鼓吹互联网技术,说那是“通往未来之路”。当时就有许多理论家来论证所谓的信息“革命”。之后互联网被华尔街吹上了天,泡沫破掉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有人论证新能源技术是又一次“革命”,但很快光伏发电、风能都“产能过剩”,而世界经济还在低谷中徘徊。如今,有人把这两个概念连一块,再次预言“革命”“狼”真的会来吗?

  里夫金称最有希望爆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是欧洲国家。因为欧盟已经表示,要把它们的1.9亿幢建筑,转化为“微型绿色发电厂”。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传统建筑的房顶上安装太阳能设施,在屋前院后装上风能发电设备,利用地热供暖,甚至要把厨余垃圾转化成生物能源。这听上去的确非常“绿色”。

  中国农村一直倡议搞“生态循环”,大概就是粪肥浇地、秸秆还田、沼气发电之类的思路。但事实上,在没有更深层的新能源利用方式和技术突破之前,这些想象中的“循环经济”只能停留在低水平,用沼气烧火做饭并没让大多数农民真正接受。

  其实道理很简单。人类在学会农耕和畜牧之前靠采集渔猎为生,前者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而毕竟是一种生产力的进步;后者非常“环保”,但怎么说都是更接近猴子的野蛮状态。

  同样,工业化后生态出了些问题,但这并不等于说为了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就要回到农业社会。

  太阳能、风能、水电、生物能,即便今天有了某些技术进步,但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相比,都应是人类当下能够实现的同一技术级别的能源利用方式,只不过是“采集能源”,而非“制造能源”。

  真正“革命”式的能源深度开发是核能。从采集食物到生产食物,农耕文明是人类技术跃进的一大步。同样,从核裂变到核聚变,人类科技突破深入到微观粒子层面,从采集千万年沉积下来的化石资源,到通过分析物质微观结构和分子运动,掌握其规律,从而“生产能源”,真正实现“再生和永续能源”。这才是人类又一次伟大的跨越式技术进步。

  不知有意还是无意,目前流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论”恰恰忽略了这一点。

  至于说,能否依据互联网这个“扁平的世界”,来实现资源共享,构建一个“能源互联网”,这不是核心问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使得人类的互动和交换能力大大提高了,而应用互联网的人们,到底是交换物质商品还是能量资源,抑或互通信息,这并不重要。网络世界同样遵循人类社会的稀缺定律,创新无止境,有价值、有创意的东西总会有市场。

  还有“第三次工业革命”论者提及类似“3D打印机”之类的智能制造技术,并预言,伴随此类技术“革命”,福特时代的“大规模生产”,将被更加个人化、社区化、柔性化、小批量的“小微型作坊式生产者”替代。

  在笔者看来,这恐怕只是创意工业的一种延伸,最多在有限的中小型零部件、模具和生活创意产品上应用,对人类科技的大跃进而言,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从最初的手工工具机械,到由蒸汽机、燃油引擎、电动机带动的现代化机床,再到有数字控制系统的“智能机床”,实现拥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制造,这是迄今为止制造业发展的大致脉络。“3D打印机”,其实就是快速成型机,只是结合了新材料技术的一个“变种的机床”,只能算一个有创意的发明而已。

  从大趋势看,机器总在不断替代人工,但这不意味着人被淘汰了。相反,人变成了控制机器的工程师和程序员,就像人类曾经从猎手变为畜牧者和驯兽员一样。拥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最终将成为人类的朋友,“人机一体”,共同探索未知世界。

  那么“第三次工业革命”是骗人的吗?也不完全。许多像里夫金一样的“趋势预测学家”、“未来学家”,并不对预言成真负法律责任,他们的理论中当然包含了一些合理的因素。

  关键在于,科技发展到今天已经系统化了。恩格斯曾说,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即人工取火的作用超过了蒸汽机发明,这是人类与动物相区分的关键“创新”。而今天,真正的“革命”只会发生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太空技术、新能源等各个前沿科技的交叉领域的“系统性创新”,期望利用局部的技术创新或几项单独发明而“改变世界”,可能性不太大。

  50元英镑的背面印着瓦特和博尔顿的头像,这两个人,一个改良了蒸汽机,另一个对改良产品进行投资并加以推广。但是,从此之后不论“第N次革命”,都不可能只属于两个人的专利了。诺贝尔奖长长的获奖名单上,汇聚了人类科技进步阶梯上以群体出现的众多的“了不起的勇士”只是诺贝尔经济学、文学的奖项水分太大,不能算数,和平奖就更不必考虑了。

  因此,未来的工业“革命”必须是集一国或多国之力,由众多跨学科的科学家们一起碰撞、实验和研发,才能实现的。欧洲的粒子对撞机工程、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工程、俄罗斯的太空空间站工程、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各类实验室,以及中国的“嫦娥计划”等,还有那些勇于把利润最大限度地投入独创性科研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这些才是真正要发生“革命”的源头活水。

  “大力丸”推销者的共同特点是,把艰难崎岖的科学探索之路和技术革新历程简单化、幼儿化,“革命”似乎不过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好主意”。对于当下世界而言,金融危机的后遗症还在蔓延,甚至有扩大深化的趋势。表皮之病,可以用些止痛药,肌理和骨髓之病,万金油是没用的。

  对科技大趋势的研判,是国家发展和当下世界经济能否走出低迷状态的重大战略性选择。如不能锁定正确的方向,而将更多精力和时间浪费在无关痛痒华而不实的项目上,必将丧失重大的历史机遇。中国目前把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电动车、高端装备制造这7个领域,作为未来工业“革命”的重点方向,不可谓不全面,但恐怕还应从中选取更精准的突破口,下大力气、投大资金,真正干出点名堂来。

  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的运行逻辑,就是按照科技能力的高低,分成“头脑国家”和“手脚国家”。凡是占领高科技和高端制造领域的“头脑”国家,就能支配和统治那些靠出卖劳动力和资源的“手脚”国家,这几乎是一条没有例外的定律。

  美国总统肯尼迪上世纪60年代力推阿波罗登月计划,带动美国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半个多世纪。可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头脑”国家,尤其是美国这个“带头大哥”,反而不务正业,**玩金融,结果搞砸了。

  如今辗转腾挪过了3年,仍没找到真正的出路,于是“手脚”国家开始觉醒。像中国这样的有些志气的“打工仔”,脑子比较好使,高端研发的底子没有丢掉,不但手里的“代工”活儿没耽误,还下功夫搞出了自己的高端产业,大有赶超架势。

  这逼得“头脑”国家颇有些紧迫感。于是,各种“革命”理论就来了,据说代表着未来的大趋势。但是请问:这是在忽悠谁呢? (来源:中国青年报)

赞助本站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5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