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人工智能——电脑思维能够取代人脑思维吗?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2-02-05 15:58:30   浏览:40029次  

导读: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电脑机器装置的物理运动,从功能上模拟人脑的神经细胞的生理活动。人脑的神经细胞通过神经脉冲,传递兴奋和抑制两种装态;电脑则利用电脉冲,以接通和断开两种状态,采取1和0的二进制方式对这种传递加以模拟。 以电脑的信息过程...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电脑机器装置的物理运动,从功能上模拟人脑的神经细胞的生理活动。人脑的神经细胞通过神经脉冲,传递“兴奋”和“抑制”两种装态;电脑则利用电脉冲,以“接通”和“断开”两种状态,采取“1”和“0”的二进制方式对这种传递加以模拟。

     以电脑的信息过程,从功能上模拟人脑的精神活动。可以把人脑的思维过程和机器处理信息的过程分为五个相应的部分:①用机器的输入器模拟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感官、接受外界的信息;②用机器的存储器模拟人脑对信息的记忆功能,把已接收的信息积累起来,以供随时使用;③用机器的运算机模拟人脑对信息加工、分析、处理的过程;④用机器的控制器模拟人脑的调节、指挥作用,以调节各方面信息,指挥各项指令正常进行;⑤用机器的输出模拟人的效应器官,用以输出信息。

     它是20世纪40年代在控制论、信息论、电子计算机、神经生理学、心理学以及脑科学等发展的基础上兴起的。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对人的思维的模拟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结构模拟,即仿照人脑的结构机制,试图制造出“类人脑”的机器。由于人脑构造的极端复杂性,脑科学尚没有完全认识其结构机制。所以,从结构上模拟人脑,现代科学暂时还不能做到,只是处于研究试验阶段。另一种方法是功能模拟,即暂时撇开人脑的内部结构,仅对人类思维的信息过程进行模拟。这种模拟采用的是电子计算机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用以模拟的机器叫“电脑”,它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人脑思维的信息处理过程包括信息的输入或接收,信息的存储或记忆,信息的运算或分析,信息的控制和信息的输出等。电脑用相应的部件来完成这些过程,就可以达到模拟人脑思维的目的在电脑中,输入器模拟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接收外界的信息;存储器模拟人脑对信息的记忆,并把信息积累起来供随时使用;运算器模拟人脑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控制器模拟人脑调节各方面的信息,指挥各项指令的正常运行;输出器模拟人脑的效应器官,用以输出信息。同时,又以机器装置模拟人的神经细胞运动:人脑中的神经细胞对信息接受或不接受是由兴奋和抑制两种状态进行的,电脑相应具有接通或断开两种状态;人脑的信息传递利用神经脉冲,电脑则利用电脉冲;人脑的神经脉冲传递”按“有”和“无”的规律进行,电脑则采取“1”和“0”的二进制加以模拟。所有这些模拟机制都表明,人工智能是类似于人的思维的“机器思维”,它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机器模拟思维的成功,电脑的出现及其广泛应用,将引起人类生活方式、活动方式甚至情感方式的巨大变化,这是可以预见的。

     人工智能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发现,它的巨大的意义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它极大地突破并弥补了人脑在意识方面的局限性,发展了人的意识活动本身的能动性、创造性。电脑具有惊人的“记忆力”、敏捷的运算速度、精确的逻辑推理能力,它克服了人脑在接受和处理信息速度上的局限性、存储和记忆上的局限性、意识活动过程中可靠性和精确性上的局限性,以及人脑思维活动在空间和功能上的生理局限性,从而有力地延伸和扩展了人脑的意识活动功能。不仅如此,它还进一步代替和超越了人类的部分思维能力,使人类可以超出那些机械性的、重复性的脑力劳动,把主要精力转移到更加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上去。

     第二,人工智能不仅是人类意识的扩展,而且是人类实践的器官,它极大地发展了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人工智能表明,人类已经从开始直接使用自已躯体作为劳动工具,发展到制造工具,到如今已经是开发和运用电子计算机对人脑思维的模拟了。它的出现,使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手段进入到了全盘自动化的阶段,使人类进入所谓“3C”(即通讯化、计算机化、自动控制化)和“4A”(农业自动化、工厂自动化、办公室自动化、家庭自动化)时代,迅速地改变着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面貌。

     第三,人工智能造成了人类意识的新的存在形态和进化方式,人工智能使意识脱离了狭隘的生理基础和“自然的”语言文字,“人工语言”和符号系统成了人类意识新的存在形式上。从而一方面创造了一个既不同于单纯的客观世界,也不同于单纯的主观世界的“第三世界”,或称做虚拟世界,另一方面极大地发展了人类的特有遗传方式-文化的遗传,并使用文化传递和传播的载体由实物进一步发展为“人工语言”——“符号的符号”。

     人工智能对于进一步揭示人类思维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智能不仅证明了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而且具体揭示出信息过程是自动机、生物和人所共有的机制,把技术系统、社会系统、思维系统这些截然不同的领域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证明了人的意识是根源于物质大厦本身的基础中。人工智能是有意识的人类把意识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加以认识取得的辉煌成就,它进一步提高了人类的智力,扩大了人类的意识能动性。

     但不能由此认为电脑可以完全代替甚至超过人脑,或认为将来的世界会是机器人统治的世界。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来,机器能替代人,但不能超过人。人类从产生那天起,就会制造比人的自然器官强得多的工具,人造工具就是为了加强人的自然器官。因此,在机器所能代替的领域里;机器比人强;车轮比腿强,挖土机比手强,扩音器比嘴巴声有大;同样的,在某些方面(如运算的速度和精确度)电脑比人脑强。但是,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的思维过程中那些可以形式化部分的模拟,归根结底只是人的思维活动的手段和工具,它可以代替人的大量的脑力劳动,但不能完全代替人脑的功能。因此,从整体上看,电脑永远不如人脑。因为“机器思维”与人脑思维、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类思维的心理素质。人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在生理基础上的心理过程,是由人类的情感、直觉、想象、猜测等心理活动所构成的精神世界。机器思维是人们利用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电气元件和线路所组成的机械的、物理的装置,并用软件方法等模拟人的思维活动,机器思维不是人类的精神活动,而是纯属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

      第二,人工智能不具有社会性。人类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人在行动时要考虑到由此引起的这样或那样的效果,人工智能只执行特定的指令,并不探求任务本身的社会意义,不会考虑到社会后果。

      第三,人工智能不具人类意识的所特有的创造性。电脑可以储存巨大的“记忆”容量,但是它不会自动地的提出问题。而且它对问题的解决是机械的,只是在逐一查对了一切可能途径之后,最后才找到正确的答案。人类思维在于能够主动提出问题,进行发明创造。人类记忆也有一个不同于机械装置的按意义去进行记忆的系统,无需回忆全部信息就可以找出所需要的答案。

      第四,人工智能不具有主体性。电脑以它惊人的“记忆力”,敏捷的运算速度,精确的逻辑判断能力,可以代替甚至超过人类的部分思维能力。但是,电脑只能接受人脑的“指令”,必须由人预先把思维过程加以形象化和符号化,以一定的信息输入电脑,它才能工作。二者的程序总是人脑的思维在前,电脑的功能在后。人类意识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日新月异,每当人类把新知识输入电脑时,更新的思想又会在人脑中萌发。可见,思维模拟并非思维本身,人工智能决不是本来意义上的人的智能。

      总之,电脑思维是对人脑思维功能的模拟,它不可能具备由人类感情、想象、猜测等心理活动所构成的精神世界,也不具有社会性和人的意识所特有的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模拟并非思维本身,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甚至认为机器思维可以超过人脑思维。人了解他正在做的事情的意义,而电脑只能遵循某种规则而已。可见,电脑思维不是本来意义上的人的思维,思维、意识只是人脑的特有机能。

赞助本站

相关内容
AiLab云推荐
推荐内容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