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1月9日消息,在线书签网站Pinboard官方博客昨日刊文探讨了现有社交图谱的一系列问题,指出社交网络无法反映真实的人际关系,离真正的社交活动还相距甚远。文章还提出了应对策略。
以下为原文:
我2007年第一次接触“社交图谱”这个表达,当时是在布莱德·菲兹帕特里克(Brad Fitzpatrick)写的一篇文章上看到的。这是我第一次想要将所有人之间的关系看成一个大型对象,然后仅通过一台电脑就能控制这些关系。
Fitzpatrick在那篇文章中提出两点。一是并不是每一个社交网站都需要建立相同的关系网络,不断地让人们重复地向彼此发送关注请求。二是社交网站上的用户关系数据并不应该是专有的,而应该成为一种开放的资源,以便其它社交网站可以以此作为建立基础。
Fitzpatrick之后去了谷歌工作,他的“乌托邦”式的社交网站开放标准和数据开放性成为了谷歌和Facebook之间竞争的其中一点。这两家公司都提供了自己的社交图谱API,谷歌也打上了“开放标准和数据迁移”的旗帜。
这次的竞争将“社交图谱”这个词推向了更广泛的应用。上个星期,《福布斯》甚至将社交图谱比作原油,等待着人来发掘和精炼。
我认为这个比喻非常棒,如果社交图谱是原油,那不就意味着我们的朋友和同事都是被埋在地下的小动物么。
但是现在,我要挑战这个概念,我觉得它存在两个缺陷:
1. 这并不是一个图谱
社交图谱的概念就是每个人都是“将图上的点连起来”游戏里的一个点,而点连成的线就是我们之间关系。其中有一些线只指向一个方向(Ted为Sylvia工作),而其它的线互为方向(Bob是我的邻居)。所有这些关系形成了一个数学结构,我们把它叫做“社交图谱”。Facebook还据此给出了一张非常漂亮的图片。
喜欢上网的人很喜欢图谱,因为它们容易在电脑上制作并且有着广泛的利用空间。比如,你在谷歌地图上查从底特律到雷德伍德城的方向,你就是在使用美国的公路网图谱。这就好比某些购物网站会提示你:购买了X商品的用户也有可能对Y商品有兴趣。
要将某件东西看成图谱,你必须弄清楚节点和边界分别代表什么。大多数社交网站的节点和边缘是很容易的,通常,节点就是用户,边界就是例如“已接受来自X的联系请求”或者“已关注”或者“已与Y交换邮件地址”之类的东西,不同的社交网站都有不同的边界。
要如何解释这种关系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因为网站上互相关注的两个人在真实生活中不一定就是真的好朋友,但是至少在网站的数据模型上,这种好友关系是肯定的。
但是当你想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型社交图谱以超越任何分散的社交网站时,你很快会发现这会是一片混乱。在LinkedIn上接受某人的邀请跟在Twitter上关注某人会是一样的关系吗?我们能将一些“X的粉丝”或者“关注者”之类的普通关系应用到其它的网站上吗?你在X网站上能看到关注者但在Y网站上却不能,这要紧吗?
建立关系标准
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方法是制定标准。在将关系数据绘入社交图谱前,先要建立一个通用词汇库。以谷歌为例,他们将XFN作为其社交图谱API的一部分,制定了大概20种关系名称。Facebook的关系分类更为精细。
但是这些关系定义又不是很好掌握,以XFN为例,我如何决定我的“cubicle mate”(室友)到底是“好友”、“认识但不熟”还是只是“联系人”?如果我把他看做是朋友,那么这种好友关系是北加州的好友定义还是通俗意义上的友谊定义呢?
以前,我们有两种“友谊”定义(根据你对对方称呼的正式与否来区分),如果区分不当是很严重的事情。你要在法国号吹完前以臂敬酒,并且要在敬酒双方都准备好后才可以开始,否则就会被视作失礼。这也许太过严格,但是至少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清楚无误的。
当然,涉及到男女关系,问题就更加复杂了。如果我喜欢上某人,但是却又对另一个人存有好感,这会让我遇到麻烦吗?配偶就意味着真正爱着的人吗?或者我需要在结婚20周年纪念上明确表达这个?又或者,限制令应该也被绘入这个关系图谱中吗?
当然,有一些关系分类XFN上并没有,比如“竞争对手”,因为标准制定者把它排除在“关系”之外了。而第二次婚姻也是让标准制定者恐慌的关系之一,所以他们也将其排除在外,你找不到“前妻/夫”或者“前同事”之类的关系分类。
如何描述复杂关系
还有一个问题是:要如何描述人们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也许我的朋友Bill的酒品不好,但是他对小孩子很好,那么我要如何描述这种关系?我和Dawn有时会一起喝咖啡聊天,但是我不确定我们不是同事后,还能否保持朋友关系。我想要跟Pat成为更亲密的朋友。Alex是我的AA赞助商。诸如此类的关系中,有多少种图谱边缘呢?
说到喝酒,为什么有途径告诉别人我是酒鬼,却没有办法让别人知道我抽大麻呢?为什么只有男性和女性的性别区分?制定这些标准的人们难道从来没有过开车二十英里去旧金山的经验吗?
而人去世之后,社交图谱又会有什么变化呢?Facebook会将已去世者的资料保存一段时间作为悼念,那么我们也许也不应该将已去世者立刻从社交图谱上清除。但是我们真的不想在LinkedIn上再看到这些人的资料徒增伤感,那么也许,应该再建立一个“天堂社交图谱”,用以存放这些已去世者的资料,并且将来我们去世后,也可以存放于此。
你也许觉得这是吹毛求疵,但是这些问题都很重要。这个统一的关系图谱可是会作为人类关系的权威代表,但是只要花五分钟阅读已制定出的标准,就会发现还有很大的不足。
于是人们想到:
“我们允许人们任意定义他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subject,verb,object)“也许甚至在XML……”
“当然,我们需要命名空间……”
rdf:resource="http://www.example.org/#susan" />
新一代的年轻开发者开始考虑到RDF(资源描述框架)。
但是即使我们继续前进建立了类似2004年版的语义网,然后将我们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绘入其中,还是不够的。
隐私问题
一个很大的症结就是隐私。我真的想知道原来我和我的牧师都接受过某种特殊性服务吗?如果不想,那么在这个统一的社交图谱上,要由谁来控制有些东西不被公开呢?要么就是共同所有、分散管理的社交图谱(就如Fitzpatrick设想的那样),要么就是良好的隐私管理,但是两者兼得并不可能。
社交图谱的另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它是静态的,没有时间变化概念。现实生活中的关系是一段共享的历史,但是在社交图谱上,它们只是单一的联系。对我来说,我十年前就认识的朋友与昨天和我一起吃饭的朋友的关系是一样的。在社交图谱上,你只能让别人保留类似“最新联系人”之类的名单,因为在这个模型上,没有合适的地方可以存放此类信息。
Poindexter说:“这不是问题,我们会添加状态转换的时间序列,并且及时更新关系状态、模型的集体动态。”
这种对模型的痴迷将我们引向了一个社交版的恐怖谷理论——电脑图谱所引发的奇异现象:有时你越是想要描述一些人性的东西,你越是朝着奇怪的方向发展。随着这个模型越来越具体,我们也就越来越发现它的失败之处。
就个人来说,我觉得要建立一个能把所有人际关系都包括进去的数据模型是人工智能无法解决的难题。但是即使你不同意我的观点,显然普通的老式图谱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2. 非社交性
社交图谱计划源自“FOAF”,也就是“朋友的朋友”(免责声明:我致力于FOAF的竞争敌手LOAF的研究,所以你们可以尽情觉得我是在泛酸。)
FOAF的理念是每个人都会创造一小段XML代码来描述他们的兴趣爱好。例如,如果你喜欢汉堡并且暗恋你的邻居Matt,那么你就可以建立一个RDF文件来描述,并且将其粘贴到你的Geocities主页上。
FOAF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明确说明人际关系是一种社交行为。将我对Matt的暗恋用XML写成文件也许能如实地反映你的状态,但是别人包括Matt本人也能看到。暗恋的本质就是秘密的,所以,如果将这种暗恋公布到一个公开的地方,那么这就变质了,于是,我又不得不再回去再次编辑我的FOAF文件。
这是个荒谬的例子,但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你高中时最好的朋友给你发了一个好友请求,你是单纯接受呢,还是顺带发送一条信息?又或者你忽略好友申请,因为你不想处理这种尴尬的情景。说明关系就像从访问者名单中挑剔对方,社交网络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新兴现象,所以还没有形成共享的社交惯例。
OkCupid是首批意识到每一个可视行为都代表一个信号的社交网站之一。当其它约会网站不停地提醒你要努力更新到一个“黄金会员”状态以显示你是一个一直单身的可怜虫时,OKCupid却尽力让人们在网站上除了约会外,还有其它事情好做。一个很受欢迎的活动就是“性格测试”。这使得一些访问网站的人能丢开一些烙印(就像在声明:我不是来约会的,我只是热衷于这些测试),但是实际上,却是开通了一种认识人的新方式。
社交图谱的支持者们似乎对信号问题不感兴趣。先不说实现社交图谱的技术问题,他们要如何让这种“断绝关系”变成一种社交行为?有更为小心的方法吗,还是这些关系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自然变淡呢?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好好维持一段关系,那么它迟早会自然变淡,但是现在在社交网络上,除非人为,否则一段关系就会永久保留在那里。如果我在好友列表里删除了我姐姐讨人厌的丈夫,那么她会不会憎恨我呢?我能不能取消对前男/女友的关注?不然的话他会不会觉得我还对他有感情?
你无法暂停你的社会生活,然后将暂停的这段生活在网上描述出来而不引起任何社会后果。至少,如果我有一个精心维持和分类联系人列表,这表示我经常打理它,那就是告诉别人我是个只懂在网上泡着的无用之人,而不是善于现实生活交际的了不起的人。社交图谱想要将我们潜回至三年级小学生的水平,费力地说出谁是自己第五好的朋友。
你也许会觉得这整个社交图谱的计划就是一群高智商但低社交能力的人伪造出来的,你的猜想没有错。让电脑迷来设计社交软件就好比雇用一个信奉摩门教的酒保。这个行业盛产这么一些人,对他们来说,社交互动更像是解决一道难题,而不是要从中得到快乐,于是结果往往就是这样一些火星条款。
但是也有一个证明我的观点是错误的例子。有一个非常聪明的黑客,他解决了我提出的所有问题,于是我们一起建立了一个柏拉图式的社交图谱,你能用它来干什么呢?
其中一点就是,机器可读的好友列表使得建立社交网站更为简便。Fitzpatrick文章中为社交图谱辩护的很重要一点就是这种“百花齐放”的图景。但是这真的好吗?显然,当我们重新注册一个社交网站时,我们就要再一次重复关注别人,这很令人讨厌,但是这也促使那些作者写出足够吸引人的东西让用户能忽视这个障碍。现在已经有一些应用在不打扰我们的情况下,自动精简联系人列表,并将我们的各种帐户关联到一起。我觉得不会有一个公开的可登陆社交图谱的API帐户会解决这个问题。
在其它领域,一个大型图谱可能是很有用处的,但是并不适合友谊。不管我们有多少共同好友,我们都无法确定是否会一直与其保持联系。
社交网络个人资料遭广告商利用
但是有一件事你还是可以做的,就是存取有关我好友的大量资料,然后以此推断出他们的兴趣、收入、社会地位和品位。然后你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给他们提供有用的新闻和服务,或者帮助他们及时跟踪他们最喜欢的品牌的动态。
想象一下美国人口普查由直销商们来指挥进行——这就是社交图谱的情况。
社交网络的存在就是为了卖没用的东西。当你的好友向你推销安利的产品,或者在生日聚会上,你看到有人一直在发名片,这种感觉非常讨厌,而这就恰恰是类似Facebook这种社交网站建立的驱动力。
因为这类网站搜集信息的方式很原始,他们在你登陆网站后,会不断诱哄你尽可能多的与别人产生互动,这样他们就能看到并从中提取信息。这就好比一家广告公司在全国设立酒吧和夜店的连锁店,目的就是让人们一直待在里面,而他们在店里设置了传声器和摄像机,以获取最新的流行趋势(当然,店里还有那个信奉摩门教的酒保)。
我们的关注点都在个人隐私上,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种图谱其实并没有社交性。试问,在你知道四周都是单面镜的情况下,你要如何处之泰然?
对于那些搜集别人详细稳定的资料,并以此来操纵他人以满足自身利益的人,我们称之为反社会者。而谷歌和Facebook的这种行为已经相当严重,他们意图追踪我们的每一个行为。即使你还相信他们也有好意,你也必须担心自己已经踏入他们建立的精致殿堂,而这里,记录着你整个网络生活。
数据开放拥护者们称,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是再次回收我们的资料,以便我们能决定将它存放在哪里。但是他们忽略了最根本的一点:在网上存有永久记录这点本身就很让人不快。谁把这种东西称作社交的?
3. 我们该做些什么?
有意思的是,没人隐瞒如何建立优秀网络社区的秘密。让人们在网上有事可做,给人们提供与别人交流的方式,在稍作修改,你的任务就完成了。类似Eve Online或者《魔兽世界》之类的游戏光通过留言板就已经赚取了大量收益。MetaFilter、Reddit、LiveJournal和SA都是以一些按钮和文本框入手,慢慢发展壮大,继而成为了一种游戏文化。最好的例子也许是4chan,一个类似《苍蝇王》的社群团体,他们专门创造在其它地方已经看不到的东西,包括image macros、copypasta、暴力漫画和lolrus。4chan的数据模型涉及三个领域:图片、时戳和文本。
而Facebook几乎找不到这种原创文化。
如今社交网络的地位就跟CompuServe、Prodigy或者AOL在90年代中期的地位一样。那时,每家公司都想要打入互联网市场。现在回顾这些,他们最初的意图看起来都很愚蠢并且好像注定会失败,但现在,我们看到了万维网,并且已经体验过了blogroll和lolcat,事实证明,他们那时候的决定是对的。
但是在当时,没有人知道一个全球性网络是什么样子的。过去我们一直在等待信息高速公路的到来,而与此同时,这些大型网站也在尝试着从无到有设计各种在线体验。谢天谢地这一系列偶然的决定最终给我们带来了万维网。
今后不管什么代替了Facebook和谷歌都是无可避免的,而我们的后代们会因为我们曾经点过“+1”的按钮而觉得我们完全是土包子。这一切都只是时间问题,这也给我们留了足够的空间来寻找一些有趣的、有组织的和人性化的方式来度过我们的网络生活。(M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