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戴了「Ray-Ban Meta」两个月,我开始相信 AI 眼镜的未来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24-10-09 18:47:48   浏览:376次  

导读:作者 | Li Yuan 编辑| 郑玄 Meta 联合雷朋推出的「Ray-Ban Meta」智能眼镜(以下简称「Meta 眼镜」),可能是 2024 年最受关注的智能产品。自去年十月发售起,Meta 眼镜已经在全球销售了超 100 万台。不过,其真实的销售潜力远不止于此扎克伯格在许多场合提...

作者 | Li Yuan编辑| 郑玄Meta 联合雷朋推出的「Ray-Ban Meta」智能眼镜(以下简称「Meta 眼镜」),可能是 2024 年最受关注的智能产品。自去年十月发售起,Meta 眼镜已经在全球销售了超 100 万台。不过,其真实的销售潜力远不止于此扎克伯格在许多场合提到,这款产品的需求量比预期更高,导致不少款式售罄,用户只能买到最基础的黑色款式。Meta 眼镜的销量之高,甚至改变了扎克伯格的认知和 Meta 的战略:「一年半前你问我什么时候人们会更喜欢使用眼镜作为主力设备使用,我会说要到眼镜的显示效果足够好的时候。现在我认为可能有三种路径,其中一种是无显示屏只具有人工智能的眼镜。」扎克伯格讲道。Meta 眼镜为眼镜增加了摄像、耳机,和最引人注意的AI 功能。呼唤 Hey Meta,就可以与 Meta AI 对话。除此之外,这款眼镜没有加入任何 VR、AR 等增强显示效果的技术。但消费者对这样一副没有显示增强效果的眼镜趋之若鹜。这或许是比销量更重要的,这款产品跨时代的意义所在。即在一种全新的交互范式下,我们或许正在见证智能眼镜像无线耳机、智能手表一样,成为一个数亿乃至十亿人每天使用的超级可穿戴设备。为了验证这个念头,笔者自费购入了一台 Meta 眼镜与它一起工作、娱乐、生活,深入使用了几个月后,对于 AI 与眼镜结合带来的可能性,以及智能眼镜的未来,笔者有了新的想法。可以每天佩戴的智能眼镜首先必须要明确的一点是:从今天来看,AI 只能说是 Meta 眼镜的一个添头,卖爆本身还是因为这是一款好的眼镜。在 Meta 2023 年 9 月推出这款智能硬件之前,Meta 和雷朋曾在 2021 年 9 月推出其联名的初代产品:Ray-Ban Stories。只看产品定义,两代产品似乎变化不大:都是采用雷朋眼镜的镜框进行二次设计,为眼镜增加了摄像和音频功能。不过初代产品,在两年的全生命周期中,只卖出了 30 万台。而 Meta 眼镜,在 2023 年 9 月推出后,一个季度就卖出了 30 万台,且销量增幅稳定,加上 2024 年的上半年,Meta 眼镜已经出货量超过 100 万台。相比之下,2022 年,全球智能音频眼镜市场总出货量只有 343 万副,而同样主打轻便的 AR 眼镜产品,2023 年整年,全球消费级 AR 出货量为 20.5 万台。什么让 Meta 眼镜成为变数?笔者认为 Meta 眼镜的成功,可以总结为一句话:这是第一款可用,且有用的智能眼镜。前面提到,过去几个月里,笔者一直将 Meta 眼镜作为主力眼镜佩戴和使用。这是一项不寻常的成就。作为一个对于眼镜的舒适度和美观度要求偏高的消费者,能够将 Meta 眼镜作为主力眼镜,首先意味着,Meta 雷朋智能眼镜,做到了本身是一副好戴的眼镜。对于消费者而言,一副好戴的眼镜意味着什么?首先是外观。从外观来看,Meta 雷朋眼镜,与一副普通的雷朋太阳镜非常相似。

Wayfarer 太阳镜,非智能款与智能款的对比

除了眼镜正面的边角装饰位置,有细微的差别,一副 Meta 眼镜,看起来与一副普通的眼镜差别很校美观问题见仁见智,不过 Meta 眼镜用雷朋经典的设计,尽可能地绕开了科技公司在美学上积累不足的问题。笔者曾经将 Headliner 的眼镜给编辑部不少同事进行试戴,得到了「谁戴谁好看」的评价。这一代的 Meta 眼镜目前共推出了 Wayfarer(方框)、Headliner(圆框)、Skyler(猫眼)三种框架,每种框架有四种颜色可以选择,镜片可选墨镜、变色、偏光和防蓝光的选项,也可以买后由消费者自己去眼镜店选购适配,尽可能给了消费者足够多的选项。其次是舒适度。Meta 眼镜,官方重量为 48 克,已经接近了消费者佩戴眼镜的舒适区。在使用 Meta 眼镜作为主流眼镜之前,笔者日常佩戴的眼镜重约 30g,不常佩戴的大框变色眼镜,则重约 40g。Meta 眼镜也着重保留了雷朋镜框镜腿的独特设计。在镜腿越过耳朵的位置,尽可能地保持了雷朋眼镜原本的弯度和渐细的曲线,以保证佩戴的舒适。

笔者采访的供应链人士告诉笔者,为了保证这样的镜腿曲线,Meta 没有采用常见的长方形或双椭圆型扬声器,而是特意定制了异形扬声器来保持镜腿的设计感和舒适性。

在笔者实际的佩戴中,佩戴 Meta 眼镜比起佩戴普通眼镜,眼镜的存在感还是明显更强由于重量的原因,眼镜会更频繁地滑落,舒适度比普通眼镜差一些。不过,在长时间的佩戴中,这种不适感并没有强烈到无法忽视,在最初的不适应过去之后,笔者可以完全将其视为一副偏重的眼镜,进行正常佩戴。不过,只有像眼镜,还不足以奠定 Meta 眼镜今日的成功。Meta 与雷朋联名的初代产品,外观与今日的 Meta 眼镜几乎相同,官方重量仅多出 1.2g。

能够将 Meta 眼镜作为主力眼镜进行佩戴,更关键的因素是,Meta 眼镜给了消费者一个足够好的理由,让其心甘情愿地将 Meta 眼镜作为主力眼镜。而在这一代产品上,这一点是 Meta 的摄像和耳机功能。

在 Meta 眼镜的初代版本中,已经存在这两个功能,不过,当时这两个功能的可用性并不高。而这一代的 Meta 眼镜,则真正将这两个功能做到了「可用」甚至「好用」。第一次戴上 Meta 眼镜,你会立刻感觉到 Meta 眼镜的不同。笔者戴上的第一反应,就是被其扬声器的音质惊艳。Meta 眼镜的音质,与音质较好的开放式耳机不相上下,听音乐也完全不觉得违和。而视频功能,更是令人惊喜。事实上,在购买雷朋眼镜之前,笔者已经逐渐意识到有些记录生活的拍照需求,使用手机难以满足:比如在高速驾驶的情况下看到了美丽的风景、在骑马的马背上不允许携带手机的时候、在和儿童或宠物进行交流的时候等等。在这些场景下,掏出手机拍摄,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之前的最优解是购买一个运动相机,不过随身携带运动相机,对于用户的要求仍然太高了。Meta 眼镜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事实上,已经有不少视频创作者,因为这一功能成为第一代 Meta 眼镜的受众,不过第一代的 Meta 眼镜的相机只有 500 万像素,而新一代的 Meta 眼镜升级至 1200 万像素,第一次将视频/拍照功能做到可用。在新一代的 Meta 眼镜上,只需要用右手长按镜框上的一个按钮,就可以开启摄像功能。如果不愿意用手操作,还可以选择语音操作喊一句「Hey Meta,开始录制」。实际测试的效果来看,笔者认为已经接近几年前手机的录像水平,同时具有极强的防抖效果,最长录制时间三分钟。在高速转动的游戏设施上,Meta 眼镜能仍然保持较为出色的摄影效果。结合五麦克风阵列的豪华收音不少录音笔甚至不能达到五麦克风阵列的收音,戴着 Meta 眼镜回看录的视频,能够体验到沉浸式的音频体验,能够如身临其境一样,重新听到当时录视频时不同方位传来的声音。在笔者购买 Meta 眼镜之前,曾经与几位拥有 Meta 眼镜的尝鲜者进行交流,其中促成笔者购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几位都没有将其闲置,而是真实地在生活中长时间地使用。Meta 眼镜高度可用的音视频功能,是他们愿意长时间使用最重要的原因其中一位用户表示,他最喜欢在健身房里一边健身一边用 Meta 眼镜听歌。而在笔者追问为什么耳机不行时?他的回答是,「因为总是有可能,突然有有趣的东西出现想要拍摄。」这一回答在当时看起来虽然有些随意,但在经过笔者自己的使用和与多名用户交流后,发现有这个心态的不止他一个,而是 Meta 眼镜粉丝们的共识。眼镜是近视者生活中无法离开的一个必需品,听音乐、接打电话的长期需求,再加上一个记录生活的「万一」,让 Meta 眼镜的可用性超越了其佩戴的不舒适性,牢牢戴在每一个购买者的上。Always on 的硬件与 AI 的化学反应Meta 眼镜在 2024 年 4 月,加入了新的 AI 功能。在产品刚推出时,Meta 眼镜本身也具备语音助手功能。用户可以戴上眼镜,呼唤「Hey Meta」连接特定的软件,进行简单操作,如拨打电话,调节音量或播放音乐。和现在的 Siri 作用相似,甚至更局限。而让 Meta 眼镜正式成为目前最炙手可热的 AI 硬件的,正是这次 4 月份的更新。Meta 在对外发布 Llama 3 大模型的同时,宣布 Meta 眼镜的用户,之后再呼唤 Hey Meta 时,除了可以使用之前的功能外,将能够直接和由 Llama 3 的多模态的大模型对话。除了最常见的问答之外,Meta AI 最亮点的能力在于可以使用语音命令「Hey Meta, look and...」,在这条命令后,Meta 眼镜会自动调用摄像头,拍下用户当前正在看的场景,调用多模态大模型的能力,回答用户的相关问题。扎克伯格在社交媒体上亲自表演了一段。

在呼唤 Hey Meta 后,扎克伯格对眼前的建筑是什么发出了提问。而 Meta AI 则迅速分析了提问瞬间 Meta 眼镜拍下的照片,并返回一个简短的答案。

在 Meta 新的固件更新中,还增加了对多轮对话的支持在一轮大模型的回复结束后,会自动等待一段时间,用户可以进行追问而不必再次使用 Hey Meta 作为开头。笔者也对 Meta 眼镜的 AI 功能进行了深度体验。首先第一个优点,是 MetaAI极低的延迟。每次提问后,Meta AI 会有一个一秒左右的思考提示音。在大量尝试后,笔者发现,基本上所有的问题,无论是针对当前的视觉问题,还是普通的问答问题,Meta AI 基本上都能在一次提示音后给出回复。笔者咨询了相关的产业人员,产业人员猜测,这可能源自 Meta 眼镜使用的高通 AR 1 芯片,在本地就对图片进行了简单的 token 化和预处理,才能达到这样好的效果。而或许与极低的延迟相关,Meta AI 本身能力并不是特别强,且 Meta 似乎对 AI 的回复进行了长度限制,超过一定长度后,Meta AI 的回复就会突然停止,这导致 Meta 眼镜上的 AI 能力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其能做的事,仍然很局限。事实上,笔者曾经一度对于眼镜中加入大模型的合理性产生怀疑。以眼镜 AI 最常宣传的一个功能的物体识别功能为例,受限于大模型的实际能力,和 Meta AI 本身的限制,Meta AI 在识别物体上的精确性并不高。例如,如果问 Meta AI 房间里哪里有可以喝水的设备,Meta AI 可以指出房间中有饮水机,而要问到更精确的,如识别一下笔者购买的栀子花到底是哪种花,Meta AI 则识别了三遍才正确识别。识别一把小木棍大概有多少根,则数出来的数量与真实情况差距甚远。在什么情况下用户会带着眼镜询问大模型哪里可以喝水呢?这样的需求几乎是完全人造的。识别花朵的需求虽然小众,但是是真实的需求,但是用户又为什么不掏出手机,在已经优化地非常好的识别植物的 app 里进行识别,而要使用不成熟的 AI,承受可能三次的错误呢?在今年9月举行的Meta Connect大会上,Meta还为这款眼镜加入了实时 AI 翻译的功能。在现场演示中,扎克伯格讲英语,另一个人讲西班牙语,双方进行了一场对话,智能眼镜充当了翻译。在这一点上,AI的实用性似乎有所增强。不过,从效果来看,AI的翻译仍然还是有一定「时差」。不过,当笔者真的将 Meta 眼镜作为主力眼镜,佩戴一个月之后,笔者意识到,一个 Always On 的设备+AI,产生的化学反应,可能是全新的。眼镜,作为一个全天候架在眼前的设备,可以随时聆听我的召唤。对比呼唤手机上的「Hey Siri」,智能家居中的「你好小爱同学」,对眼镜呼唤「Hey Meta」,成本更低无需在任何情况下考虑设备是否听的见,听得清,即使是在有杂音的地方低语,也能得到很好的回应。改变是一点点发生的。笔者原本使用 Siri 的主要场景,在于使用 Siri 快速放音乐,而 Meta 眼镜,作为一个几乎全天候佩戴的设备,很自然地成为了接收笔者语音指令的第一终端,也是控制音乐播放最方便的设备。Hey Meta 在这个场景下,轻而易举地就超越了 Hey Siri,成为了我的首眩而一旦习惯呼唤 Hey Meta,一些全新的,没想过的自发需求就生长了出来。比如,在无聊的路上,Meta AI 可以帮我念首诗,讲点新闻,玩猜数字的游戏。比如,照镜子的时候,我会呼唤 Hey Meta,帮我看看是否是一个合适的穿搭。没胃口的时候,也可以直接呼唤 Hey Meta,问问有没有什么可以合适夏天晚上吃的菜,有没有好的商店在我附近。这些需求,有的 Meta AI 可以满足地很好比如念一首诗,帮我提供夏夜适合吃的菜的灵感,而有的则暂时还做不到比如骑行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帮我推荐一家附近的餐馆。相比手机,眼镜有着独特位置优势全天候佩戴的属性,加上是在脸上距离嘴巴最近的收音入口让笔者开始相信AI不断进步的情况下,智能眼镜有可能是比手机更适合作为 AI 载体的未来扎克伯格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讲到:「眼镜替代手机,很可能像手机替代电脑一样。并不是人们不再使用电脑了,而是在很多场景下,人们首先使用手机来完成,而不是电脑。」AI 代替显示技术,让眼镜成为第一入口的未来可见了事实上,行业认为眼镜能够成为未来最重要的智能硬件的判断由来已久。2012 年,Google 就发布了 Google Glass 的原型机概念。Google Glass 的原型机概念是美好的:在眼镜的右上方,增加一块光机,把数字信号投入到眼睛里。Google 希望这个眼镜能够做到替代部分手机功能显示天气、消息、电话,用户可以佩戴它进行拍照、录影、导航等等。Google Glass 愿景虽好,但最终呈现的效果却一般。续航短、发热严重不说,最终能够代替的手机的功能非常有限,无法承载新一代智能终端的愿景。而吸取了 Google Glass 的教训,之后的智能眼镜走向了两个流派,一是不再强调替代手机的智能性,而将其主要作为一个消费电子的硬件来对待。如主打拍照分享的前三代Snap Spectacles 眼镜和主打音频功能的 Bose 音频眼镜。而另一个流派,则在显示技术上不断加码,将越来越多的智能功能搬到眼镜上,甚至是让眼镜的智能功能超越手机Meta 的 Quest 头显、苹果的 Vision Pro 就是这一路线的代表。然而优秀的显示效果的代价,往往是沉重的重量,和常常被限制在家中游戏和观影的使用场景。眼镜获得了智能的能力,但是失去了 Always On 的场景人们最初期待眼镜能够超越手机成为第一入口,看中的就是眼镜更便携,离用户更近,如果抬眼就能调用智能功能,自然比手机更容易成为第一入口。AI技术的出现,或者将带来第三条路。在大语言模型技术出现之前,从手机、智能音箱再到 HoloLens 等 AR 眼镜也曾引入语言交互,但在当时,只使用自然语言进行交互的效果,很难称之为智能但只使用自然语言进行语音交互,几乎很难称之为智能,这意味着以语音交互为主无法支撑起一个计算平台。而在今天,大语言模型技术的出现,让单独的语音交互的体验,有了走向足够智能的可能性。虽然今天 Meta 眼镜上的 AI 仍然停留在交互玩具的级别,但我们完全可以预期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发展,拥有摄像头和 AI 的眼镜能够替代今天手机应用的不少场景无论是点外卖、扫码支付、获得陪伴、问大语言模型商店是否具有针对性的优惠,实际上在技术上已经都不再是挑战,差的只是平台的接口尚未打通。而 AI 技术,也可能带来很多新的智能能力,比如长期的陪伴,针对个人生活场景真正个性化的推荐等等。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经过 10 多年的发展,智能眼镜的几项关键技术都在近些年取得了突破,这也是 Meta 眼镜取得成功,以及支撑智能眼镜在未来几年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几名熟悉供应链的业内人士告诉笔者,在 Google Glass 时代,使用眼镜进行拍照、甚至进行一定的 AI 功能,续航和发热是不可解的。而 Meta 眼镜独家使用高通的 AR1 芯片,使得 Meta 眼镜的续航大为提升官方表示单次续航约四小时。实测中,如果音乐、摄像功能的使用不频繁,甚至可以支撑更久。除此之外,蓝牙芯片、摄像头清晰度、开放式耳机的声音调教都在近些年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事实上,Meta 最初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代的 Meta 眼镜能够在消费者层面上获取如此大的成功。上一代的 Meta 眼镜功能相似,却没有取得类似的成功。但正是硬件领域持续不断的技术积累,推动了 Meta 眼镜的可用性质的飞跃,终于突破了智能眼镜佩戴舒适度的临界红线,使其成为消费者愿意长期佩戴的设备。硬件性能已足以支持全天候运作,软件智能已达到纯语音交互即可胜任复杂任务的水平。AI 取代传统显示技术,使智能眼镜成为人机交互第一入口这条颠覆性的第三路径,或许已近在咫尺。

赞助本站

人工智能实验室
AiLab云推荐
推荐内容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