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AIPC,微软联想华为谁能扛大旗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24-06-05 22:40:46   浏览:4749次  

导读:AI对硬件和系统的加持正在给PC行业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 文|周享 编|周路平 沉寂多时的PC市场,迎来了久违的热闹。 不久前,微软推出了号称史上最强Windows PCCopilot+PC,给市场打了个样,并带动华硕、戴尔、联想、三星、惠普和宏等多家PC厂商,纷纷宣布...

AIPC,微软联想华为谁能扛大旗

AI对硬件和系统的加持正在给PC行业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

文|周享

编|周路平

沉寂多时的PC市场,迎来了久违的热闹。

不久前,微软推出了号称“史上最强Windows PC”Copilot+PC,给市场打了个样,并带动华硕、戴尔、联想、三星、惠普和宏等多家PC厂商,纷纷宣布推出符合Copilot+PC标准的新款AI PC。很快,谷歌也宣布为其高端安卓笔记本电脑Chromebook Plus产品线添加新的人工智能功能。

而正在进行的台北国际电脑展上,英伟达、AMD、高通、英特尔等一众芯片厂商,也都不约而同地提到AI PC,或发布下一代AI PC芯片,进一步带动市场的热情。

在AI的加持下,PC江湖迎来了更多的新故事。

01

PC市场有了新故事

“我们相信,现在的人工智能正在开创下一个PC时代AI PC时代。”2023年9月,在一场技术创新大会上,英特尔CEO基辛格认真地讲了一个关于“Siliconomy”的故事,并借此抛出了一个全新概念AI PC。

而后,这一概念迅速席卷了整个PC界,成为产业链上一众厂商的必争之地。芯片厂商、操作系统厂商、传统PC厂商、跨界的终端厂商,无一例外,都在迅速入场,搅动市场风云。一些动作,甚至显得有些“急迫”。

一方面,各家都在争夺AI PC的“定义权”。

目前,业界对于AI PC到底是什么,和过去的PC有哪些不同,并未形成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英特尔从芯片架构出发,认为处理器中含有NPU就算AI PC;而微软倾向于标配Copilot键才是PC端进入AI世界的入口;联想认为真正的AIPC需要具备五大核心特质,华为则表示,真正的AI PC,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端侧大模型+端侧的数据整合和融合的能力+端侧和云侧算力的整合;AMD的CEO苏姿丰则提到,AIPC的目标是确保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AI能力,不必接入云端,保证数据的安全……

另一方面,不管是芯片厂商,还是终端厂商,都在围绕AI PC迅速上新,扎堆推出各种产品。据数智前线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包括联想、惠普、华为等多家主流PC厂商在内,已经至少累计推出了超50款AI PC产品。

而从具体的升级来看,虽然大多数产品都至少在“AI算力硬件”上进行了升级,搭载了芯片厂商们发布的适用于AI PC的芯片和处理器,但就能实现的AI功能来说,普遍还较为简单和常见,尤其是一些早期的AI PC产品,很难说有什么让人惊艳的AI功能。

厂商们略显“激进”的动作背后,并非毫无缘由。毕竟,在PC这个市场上,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能够明显刺激销量的新故事了。甚至于十多年过去,全球PC出货量的“巅峰”记录依然还停留在2011年的3.65亿台。

AIPC,微软联想华为谁能扛大旗

而在这期间,PC也并非没和AI产生过联系。业界观察,自2011年起,PC行业已经开始从场景单一、操作复杂的传统PC,逐步过渡到智慧PC的探索阶段。

比如早在2015年,微软就在当时最新发布的Windows 10中,植入了AI 语音助手 Cortana(小娜)。华为自2016年入局PC起,也开始强调智慧PC。联想则在2018年提出“智能电脑”概念,并推出了即时唤醒、视频自动暂停/恢复播放、视频聊天时的背景虚化等AI功能。

但显然,这些相对单点的AI能力,没能在PC市场上掀起太大的波浪,远远比不上手机以及智能音箱等设备与AI结合后给到消费者的冲击,很难真正激起用户的换机欲望。

PC出货量也是一年比一年惨。2023年甚至一度被认为是PC行业史上最糟糕的一年,根据Gartner的数据,这一年,全球PC市场全年出货量同比下滑了14.8%,仅有2.418亿台,用户换机周期更是已经被拉长到5年之久。

PC的智能化在这一阶段推进缓慢的原因,与成本和算力受限不无相关。据群智咨询数据显示,为了实现PC端智能化的自然语言交流(NLP),单在硬件成本上至少需要额外付出约2.7美元左右来满足精确的语音录入与处理功能。这将加大厂商的成本压力。

大模型的到来,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困局,让低迷的PC行业看到了新的机会。

AIPC,微软联想华为谁能扛大旗

根据IDC预测,2024年全球AI PC的出货量将达到近5000万台,而到2027年,这一数字将迅速增长至1.67亿台以上,占全球PC出货量的近60%。

“到2026年,按照联想严格定义的AIPC,渗透率可能达50%-60%。大多数人的下一代PC将是AIPC,没有AI功能大家都不爱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直言。

02

微软给行业打了个样

从目前行业推出的AI PC新品来看,大部分的应用场景集中在文档总结、会议纪要、AI识图、PPT生成,以及对音视频等硬件设备的能力提升上。

这些能力和场景,多少缺乏了点想象力,而且在很多第三方推出的AI类App中都能够实现。如何从系统层面融入AI的能力,是大家所期待的演进方向。

作为在大模型和操作系统层面都有巨大优势的微软,在5月21日,发布了Windows PC中的“全新物种”Copilot+PC,给外界带来了不小震撼。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傅盛甚至评价,“过10年再来看微软的Copilot PC,极有可能是AI行业的iPhone时刻。”

微软在PC赛道一直是比较特别的存在,虽然一直在做PC硬件的业务,但更多像是给PC厂商“打样”,更大的优势和业务重心依然还是来自于操作系统及AI。

微软最新上新的Copilot+PC(国内称之为Windows 11 AI PC),就被率先用在了微软自家的Surface Pro 和 Surface Laptop两款硬件上。其中的两大核心特点是:

第一,内置AI 硬件(NPU),256GB SSD 硬盘和16GBRAM,支持本地处理生成式AI Copilot。据悉,微软及联想、惠普、戴尔等一众PC品牌商跟进推出的Copilot+PC,将全部搭载高通Arm架构处理器。该芯片内建整合性NPU,提供每秒45兆次的运算力,超越现有市面上所有x86架构处理器。而采用英特尔和AMD芯片的版本会在更晚的时候发售。

这从硬件层面给了业界一些参考,不少人认为,40TOPS的NPU AI算力和16GB的内存要求,很可能会是未来 Windows AIPC 的最低门槛。微软使用高通骁龙XElite芯片这件事,对于整个AIPC行业也是一个预示。此前,业界就已有讨论,AI PC时代,ARM架构或将崛起,与X86架构在PC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第二,配备自研AI GPU Cobalt 硬件,支持跨系统AI功能。这从软件层面,让外界一窥微软眼中的下一代PC的杀手级应用是什么样的。

比如,最亮眼的“召回(Recall)”功能,利用内置于系统底层的AI,可以帮用户迅速找到曾在电脑上浏览过的图像、文档、网页等任何内容。而且是可以根据你的语言描述,自动搜寻符合描述的页面。用户也可以随时删除回溯记录,设定白名单,让AI避开指定的应用、页面。

原理也非常简单粗暴,AI每隔几秒就截一张屏幕截图,存在电脑本地,当你输入关键词搜索的时候,再把相关的截图翻出来给你。

对此,也有人担心其中的隐私安全,比如马斯克认为这是黑镜的一集,一定要关闭这个“功能”。但不得不说,这的确会是一个很有需求空间的功能。

AIPC,微软联想华为谁能扛大旗

另外,这项功能背后其实也暗含了微软在AI PC方面的一个重大突破,即让端侧AI拥有了读懂“屏幕”的能力。

这也是苹果正在探索的方向,今年4月,苹果曾发布一篇关于通过大模型理解手机屏幕内容的相关技术论文,里面提到苹果正试图让AI能够“看懂”屏幕。

有意思的是,这种“读屏”能力除了用在Recall功能上,还可以在你玩《我的世界》游戏时,直接化身“游戏专家”,实时教你如何做一把剑,也能在你播放音频和视频时,实现40多种语言的实时翻译。

系统层面的AI能力,无疑让PC更有想象空间。“第一波Copilot+PC只是个开始。”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说。

03

传统PC厂商正在抓住AI的红利

在布局AI PC的一众玩家中,出货量第一的联想是入局最早,也是最积极的一家。

早在2023年10月的联想创新科技大会上,联想就首次展示了自己的首款AIPC概念机,以及大模型压缩技术、人工智能双胞胎(AI Twin)等一系列技术,还请来了微软以及全球各大芯片厂商的CEO参加大会并发表重要演讲,大秀了一把自己的生态朋友圈。

之后更是动作频频,不断为AI PC造势。去年12月份,联想还以产业引领者的姿态,联合IDC发布了业界首份《AI PC产业(中国)白皮书》,试图定义下一个时代的AIPC究竟是什么。

在联想看来,成熟的AI PC应该具备五大必要条件:内嵌个人智能体,实现多模态自然语言交互;内嵌由本地大模型和个性化本地知识库构成的个人大模型;全面标配CPU + GPU + NPU的本地混合AI算力;开放连接丰富的AI 应用生态;提供设备级的本地化个人数据和隐私保护方案。

在AI PC产品的发布上,联想也非常积极。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联想已至少发布20余款AI PC产品,远超其他厂商。

其中,光是在今年1月的CES 2024上,联想就一口气亮相了10余款AI PC。4月更是将产品进一步升级,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系列名“AI 元启”。当天,五款元启系列AI PC被正式发布,同时推出的还有个人智能体联想小天,由嵌入本地的天禧大模型驱动。

AIPC,微软联想华为谁能扛大旗

显然,在AI PC时代,以联想为代表的传统PC厂商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只做利润微薄的“组装厂”,而是想要在新的市场机遇下,转变角色定位,拿下更大的主动权,试图从单一的设备制造厂,变为能借AI实现软件增值的服务商。

从“All in AI”战略进一步升华到“Al forAll”的联想,也有着更大的野心。CES2024上,联想也对外透露,计划在年内发布自研的“智能终端AIOS(操作系统)”。

而在联想之外,惠普、戴尔、华硕、宏基等多家PC厂商,也围绕AI PC做了不少布局。比如戴尔在灵越13pro、14Plus、16Plus上搭载了酷睿Ultra处理器;宏在Swift、Aspire以及非凡系列等中推了AI PC产品;而华硕推了灵耀14 双屏AI超轻薄本、华硕无畏Pro 15 RTX等AIPC,还在最近发布了首款Windows11 AI PC产品无畏Pro 15 2024高通版……

相比之下,惠普在去年的反应速度较联想、戴尔等稍慢。不过,今年回过神来的惠普,开始频发新品,以期追赶行业速度。

今年5月,惠普也联合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发布了《AI PC赋能新质生产力 企业数智化转型的关键路径》白皮书,探讨AI PC在推动企业数智化转型中的核心地位。

而与白皮书一同亮相的,还有惠普新推出的商用AI PC全家桶。其中不仅包括了面向大型企业用户的EliteBook高端AI商务本,面向中小型企业客户的战系列AI商务本,还有面向算力用户的ZBook移动工作站和新的Z系列AI一体机,以及个人应用方面的随身电脑助手“AI小惠”等。

04

跨界玩家重视入口的价值

华为、荣耀等跨界厂商,是AI PC战场上另一个流派。虽然布局的迫切性上不一定比得上联想等传统PC厂商,但也都各有各的打算。不过,忙着造车的小米在AI PC上并没有太多的动作。

华为最近几年一直强调“万物互联和端云协同”,PC作为华为终端“1+8+N”全场景智慧战略的关键节点,也一直在进行智慧PC方面的探索和升级。从智慧PC升级到AI PC,一方面是水到渠成,另一方面,也能让华为盘古大模型多一个向C端拓展的重要渠道。

毕竟,此前华为的大模型虽然在B端的行业市场多有落地,但并不像其他大模型厂商一样,对C端开放。今年4月,华为发布的首款AI PCMateBook X Pro 2024,首次将盘古大模型应用到了PC上。

“真正的AI PC,是端侧的大模型+端侧的数据整合、融合的能力+端侧和云侧算力的整合,使得我们的PC能够真正地智能化。”华为终端BG平板与PC产品线总裁朱懂东阐释了对AI PC的思考。

所以,当很多PC厂商都在大谈端侧大模型时,华为反而更加强调端云协同。

可以看到,在华为推出的两款AI PC产品中,不仅支持华为盘古大模型加持的AI概要、AI慧眼、AI音效、AI字幕等能力,支持对本地的音频、视频文件的总结;还在PC的电脑管家中设有AI空间。

这是华为PC全新打造的一站式AI能力聚合平台,其中不仅集成了文心一言、讯飞星火、智谱清言等多个第三方云端大模型,还提供超过100个在不同领域的专业AI大模型智能体,满足用户在会议、办公、学习、创作、生活五大场景的不同需求。

AIPC,微软联想华为谁能扛大旗

华为的多端联动能力,也在AI PC产品中被着重升级,支持超级中转站、多屏协同、智慧搜索诸多创新功能,有助于设备间的无缝衔接。比如用户通过“智慧搜索”,即可使用新款华为MateBook 14 查找分散在PC、手机、平板上的本地端侧内容,以及互联网端的云侧信息,支持图片、视频、压缩包与各种文档格式。

这与联想等传统PC厂商重点强调端侧大模型能力的逻辑不大相同。华为不仅卖PC,也卖手机、穿戴设备等产品,更加强调全场景的互联互通,来拉动收入增长。因此,在对AI PC的布局中,华为也更加重视PC作为多端协同入口的价值。

而荣耀脱胎于华为,对AI PC的思考上,也与华为有相似之处。

虽然荣耀至今只推出了三款AI PC,但PC在其整个AI战略中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入口。“荣耀不会做通用的云端大模型,这方面会和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合作,荣耀的核心还是聚焦在端侧AI能力的构建。”荣耀CEO赵明表示,而荣耀将AI赋能的不同设备称为‘胖终端’,即同一账号下荣耀的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穿戴和IOT产品融合而成的一个完整的设备。

目前,业界普遍认为AI PC还处在AI Ready阶段,但随着各芯片厂商纷纷推出下一代性能更强的处理器,硬件上将很快不是短板。接下来将考验在软件层面,寻找独属于PC的AI应用场景。

赞助本站

人工智能实验室
AiLab云推荐
推荐内容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